首页 > 泰安频道 > 健康 > 正文

引火归原 坎离交泰——泰安市中医医院郗洪滨以中医经典思维治疗患者

2020-09-03 09:39: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3日讯 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气上扬,天气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体,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才有那么多丰富的生命。同理,人体自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当身体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失衡,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上热下寒症状疾病,通常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等。

  《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云:“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引火归元”作为中医治疗上热下寒、肾火上升的独特治法之一,运用得当,每能提高疗效。肾火上升又称为“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浮火”、“浮阳”等等。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之类引火下行, 使阴阳平调, 虚火不升,上热下寒诸证皆可消除。

  “引火归原”一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 后世《本草汇言》《本草汇》《本草便读》等古籍均有记载。《医学心悟》中将其称为“导龙入海”,当代的《药典》及钟赣生主编的《中药学》教材中亦收录了这一说法。“其中“原”又为“源”、“元”, 指肾或命门;“火”亦称“相火”、“虚火”、“雷龙之火”等。历代医家对“引火归原”的论述各不相同, 萌芽于《内经》,起源于《伤寒杂病论》,奠基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发展于近现代,各个时期对此法都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坎离交泰,又叫取坎填离。一部《易经》可以说是一部生命科学的浓缩,用《易经》的理论可以解开生命科学中的许多奥秘。取坎填离,就是通过任督升降,督脉升发,任脉肃降的方法,用(肾)坎卦中间的阳爻,与(心)离卦中间的阴爻互换,从而把后天坎离还原为先天乾坤的泰卦,这是《易经》养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上热下寒该如何治疗呢?身体出现阴阳失衡又该怎么处理呢?泰安市中医医院针灸二科主任郗洪滨在临床上体现中医经典思维之——引火归原,坎离交泰。

  医案分享:

  患者,刘某某,女,61岁,退休,山东泰安人,2015年04月03日因双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不适前来就诊。现症见:双膝盖疼痛,下蹲困难,上下楼梯痛,劳累后加重,偶伴肿胀,头重脚轻,胸闷气短,后背、双脚发凉,上半身汗出,乏力,纳可,眠欠佳,精神过亢,急躁易怒,小便频数,大便调。舌质暗红,苔稍黄。脉诊:左寸浮,左尺沉,右寸浮、滑,右尺沉弱,右关沉滑。双膝关节磁共振影像诊断:1.左膝双侧半月板损伤(Ⅱ度);2.左髌骨、股骨、胫骨骨质增生及骨软骨炎;3.双膝髌上囊及关节腔积液;4.右膝双侧半月板损伤(Ⅱ度);5.右髌骨、股骨、胫骨骨质增生,右股骨、胫骨骨软骨炎。中医诊断:膝痹病,辨证为上热下寒兼脾虚湿蕴证。治则以清上温下,健脾祛湿为主。

  治疗效果及反馈:连续治疗3个疗程之后,患者自述膝盖肿痛明显减轻,活动自如,走路、上下台阶及蹲起均不受限,后背及双脚发热,畏寒怕冷亦显著改善,上热下寒症状明显好转,诸症消失,临床治愈,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定期随访5年,病情未复发。

  医案分析:

  郗洪滨分析认为,综上,四诊合参,该证属于典型的上热下寒,上盛下虚证。“膝骨关节炎”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是疾病的局部表达,是身体整体失调在局部的表现,西医重视局部或病理性改变,忽略了身体整体状态,以及身体的气血功能动态变化。我们治疗不能只是盯着局部的疼痛症状,也不能只针对检查指标,需要从整体上动态考虑,要从整体上调整身体功能及能量气血的流通分布。故治疗思路引火归原,坎离交泰。

  治疗思路:

  郗洪滨解析,心居上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居下属阴,在五行属水。心火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如此心与肾水火升降互济,上下交通,则为“心肾相交”。若这种动态平衡失调,则为“心肾不交”,临床可见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上热下寒证,症见:上焦有热,如头晕、头胀、面红目赤,脾气大,上半身汗出;下焦有寒,如背部发凉,双脚冷,畏寒怕冷,腰部、膝部冷痛等。交泰丸以黄连为君,其大苦大寒,主入心经,生用且用量独重,意在清心降火除烦,肉桂辛甘大热,主入肾经,引火归元,化气升津,既制约黄连苦寒伤阳之性,又无助火之弊,为佐使之用,二药相伍,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在本案例临床运用时随症加减使用。诸药合用使上下寒热交通,水火交济,阴阳协调,标本兼治。

  郗主任指出,解决上热下寒最关键的一点是打通中焦,因为只有打通中焦,才能顺利引火归原,使水火相济,阴阳交汇。打通中焦脾胃即为扶正,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岂不妙哉?中焦就是脾胃及它周围的物质环境,中医里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中焦脾胃。中焦可以说是五脏六腑的大管家,其他脏腑都离不开它,中焦如果不通,身体里的气血阴阳就无法正常运转。心火要下来要经过中焦,肾水上去也要经过中焦,打通中焦是调理上热下寒的重中之重。

  黄元御《长沙药解》言:“戊己旋转,坎离交互,故上非亢阳而不至病热,下非孤阴而不至病寒。中气既衰,升降失职,于是水自润下而病寒,火自炎上而病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脾胃是五脏六腑的中心。上热下寒证源于中土之变,郗主任以脾胃枢轴为本,遵循脏腑气机升降之性,上下不和治其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清上温下治其标,健脾和胃治其本,燮理阴阳、调畅气机。郗主任对《伤寒杂病论》熟稔于心,诊病强调辨证论治,临证治疗上热下寒证常以理中丸或参苓白术丸加减进退。

  针灸疗法以圆利针解结祛瘀,矫正颈椎、腰椎以通督升阳,推按胸廓、手法揉腹导引气血,手法矫正膝关节、踝关节、骨盆正骨理筋。

  另外,因患者心火稍旺,急躁易怒,故嘱其劳逸适度,同时予以心理疏导以放松心态,自我调整,从而防止气机上越,避免头重脚轻,心火上浮。避免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更不要反复屈伸膝关节、揉按髌骨;注意防寒湿,保暖,避免膝关节过度劳累;尽量减少上下台阶等使膝关节屈曲负重的运动,以减少关节软骨的磨损。

  针对上热下寒有什么保健方法呢?

  上热下寒自我导引法:以下六种方法简单易学,供大家参考:

  1、揉腹法:

  手掌由心窝开始向下推到小腹,反复推5分钟。双手或者单手都可以。如果有阻滞点(硬块、痛点、「气团」或「水槽」),一定要反复推揉,将其推开揉散。

  在这里,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肝经、胆经,五脏之经络无不汇集于此。通过推腹,中焦妥妥疏通到位,上下焦也会得到疏通。从而达到舒肝理气、开胃健脾,补肾养心的目的。

  2、跪坐法:

  我们古代人便是跽坐,跽是长跪,跽坐是(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肚上。我们现在的坐姿重量都放在腰上,所以腰部容易重浊气血不通。跽坐便将气血引到膝盖以下部分。

  3、八段锦之“摇头摆尾去心火”和“双手攀足固肾腰”两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脚分开,相距约三个足底的长度,屈膝半蹲成骑马势。两手张开,虎口向内,扶住大腿前部。头部及上体前俯,然后作圆环形转腰,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转腰。在转腰的同时,适当摆动臀部。如配合呼吸,则在转腰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双手攀足固肾腰:站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两手攀握两足趾,头略昂起。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同时两手握拳,并抵于腰椎两侧,上身缓缓后仰,再恢复直立姿势。重复几遍。本式采用自然呼吸。

  4、泡脚降火:

  取艾叶(最好是艾绒)15克,桂枝10克,制吴茱萸10克,加入适量清水煮沸20分钟,然后放凉到你能接受的温度,切记别兑凉水,直接泡,水温不够了就直接再续热水。一般来说,泡脚水最适宜的温度大概是40~44℃,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最好,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5、艾灸调理:

  调理时,取神阙、关元、三阴交、涌泉等穴位,每个穴位灸25~40分钟左右最佳,连续治疗5天,休息两天,然后继续进行。

  6、走路法:

  此法简单易学,对于治疗上热下寒疗效立竿见影,具体该如何走路呢?下篇文章揭晓答案。

  专家介绍

  郗洪滨,副主任中医师,针灸二科主任,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脉象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香港中医脊诊整脊学会副会长,山东针灸学会刺法灸法委员会委员,泰安市中医医院针灸二科主任。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著作两部,主持科研一项,获国家专利一项。担任山东教育卫视中医文化栏目《生生堂》主讲人,秉承防病重于治病的理念,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医术的传播。自幼随姑父习武健身,兼习正骨、点穴、导引养生之术,从医后遍访数百位学院及民间名医、高人,皆虚心求教,于方脉、针灸、伤科、导引、点穴,终有心得。临证尊师“印于心、和于气、调于形”的思路,不拘于一方、一法、一术,因人而异,依证变化,随心而出,浑然天成。擅长诊疗范围:痹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关节退变、强直性脊椎炎、股骨头坏死)、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畏寒手脚凉、不孕症、乳腺增生症、甲状腺结节、产前备孕及产后恢复)、儿科(发热、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过敏、湿疹、脊柱侧弯)、肿瘤(各种癌前病变、肿瘤标志物异常、肺胃肝胆胰甲状腺肿瘤纯中医调理、放化疗后体质调养、终末期止痛及生活质量改善与生命期延长)、糖尿病等三高症调理、睡眠及身心疾病、疲劳综合征与肥胖调理等。(通讯员 张男)

责任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