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老人爱党爱国捐献遗体 伉俪情深生死相随

2019-07-13 12:31: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泰安7月13日讯  有一种爱国爱党情怀是,“百年之后,我的遗体要捐献国家医疗事业,奉献我最后一丝力量”;有一种伉俪情深是,“老伴决定的,我都支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使要分离,名字还是要在一起。”这对老夫妻的名字是贾秀乾和田焕玲。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肥城市湖屯镇的白庄煤矿社区田焕玲老人家,此时老人仍压抑不住内心的伤感,一个月前,她刚刚送别了老伴贾秀乾,并支持他将遗体捐献。

  田焕玲老人拿出家中旧相册,里面有很多贾秀乾年轻时入伍的照片,她一边看着一边向记者介绍起老人。记者了解到,贾秀乾老家汶阳贾南村,于1945年出生,1963年参军入伍,在部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退伍后到肥城矿业集团南高余煤矿保卫科工作。田焕玲说,老伴一直是个热心肠,当兵时期,有一年冬天回家探亲时,碰巧看到同村孩子坠入河中,老伴想也不想就跳入冰冷的河水把孩子救上来。“这样的好事儿他办了不是一件两件,有时回家还不说,我反而是听人家说才知道。”田焕玲说。

  她介绍,贾秀乾深深热爱着自己的军人身份,结婚的日子选的是八一建军节。贾秀乾退伍工作后,也是不断以军人和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原则性问题绝对不姑息。上班后,贾秀乾还不忘学习,自学了会计专业,还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担任了食堂会计一职,他始终坚持账目清晰,从出现过一分一毫的错误,直至1995年光荣退休。

  记者观察,贾秀乾住的是一室一厅的房子,院子改装的小客厅里放着两张藤椅一个小茶几,相比屋内简陋古老的家具,这两张藤椅显得格外新潮。贾秀乾的二女儿贾静告诉记者,父亲生前经常和母亲坐在这里喝茶聊天看报,记者看到,藤椅后的墙上还挂着老人最爱看的《老年生活报》。“老伴一直爱看报读杂志,估计就在报纸上知道捐献遗体的事儿,打二十年前就跟我提过,我当时肯定不愿意,人死后哪有不入土为安的。”田焕玲说。后来,老伴经常提这个事,还鼓励她也这样,“人死了烧了就一堆灰,把遗体捐了还能为医疗事业做点贡献,也免得孩子们奔波祭奠。”这是贾秀乾经常劝导妻子的话。最终,田焕玲被她劝服,同意了老伴捐献遗体。

  在得到田焕玲的支持下,2015年,贾秀乾利用查体的机会向大夫了解了情况打电话咨询,最终在2017年9月签下捐赠书。去年老人患肺癌,一个月前离开了人世。田焕玲说:“送别老伴时我没去,真不忍心看着他的遗体被拉走,内心实在受不了。”贾静告诉记者,连日来,母亲经常跟她说,嘱咐红十字会一定在父亲名字旁留下自己的位置,希望自己百年后也把遗体捐献,这样名字就永远和丈夫在一起,生死相随。

  贾秀乾家有四朵“金花”,姐妹几个受父亲言传身教,各个通情达理、待人接物十分谦逊。二女儿贾静1974年出生,她介绍,印象里父亲总是不苟言笑、要求严苛。“父亲传统观念很重,提倡孩子艰苦朴素、不比吃穿,记忆中小时候连裙子都没穿过。”那时家中生活条件挺困难,母亲没有工作,姐妹四个和爷爷奶奶全靠父亲一个养活,所以父亲任劳任怨坚持上班,生活中虽然严苛,却从不乱发脾气,总是耐心动之于理。

  贾静介绍,小时候,家里吃穿用都是各类票来换,父亲虽然管着食堂分发粮票,却从来公私分明,绝对不给自己多拿一分一毫,亲戚朋友也不能“走后门”。“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那么多年,他时刻以军人和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贾静说,其实父亲很爱自己和姐妹们,只是不善表达,他的爱就是省吃俭用偶尔买些女儿喜爱的东西,或大雨中送去教室的一把伞。

  贾秀乾教育女儿们不爱财、不给别人添麻烦、多去帮助别人。四个女儿结婚都没有摆宴席收任何人的份子钱,女婿们买来的衣服、酒他也不要,他说挣钱不容易,要用在刀刃上。即使生病期间,还是拒收来看望他的邻居的礼品。

  贾静称,父母是因为要帮女儿们照顾孩子才搬来白庄矿居住,原来严肃的父亲总耐心哄外孙和外孙女,含辛茹苦把几个孩子都看大了。现在父亲不仅是女儿们的榜样,也成为外孙们的偶像。“父亲捐献遗体的事,我们都劝过他,但没用,他还教育我们以后也走这条路,给国家做点贡献,临终前,他还是再三嘱咐我们,一定尊重他的选择。”贾静说。

  贾秀乾老人用一辈子的时间践行了对党的承诺,履行了军人的职责,用爱和责任经营事业维系家庭。而作为贤内助的田焕玲默默付出,追随丈夫的脚步和境界,两人平平淡淡的一生,更演绎了最动人的爱情,彰显了无私的家国情怀。

  近年来,肥城市卫生健康局红十字会积极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红十字各项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工作,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截止目前肥城市累计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报名31人,已实现遗体捐献6人,角膜捐献9人。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报名数量位居泰安市各县市前列,对在全市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遗体(角膜)捐献工作已被全市越来越多群众认可和接受,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讯员 尹涛 王磊)

责任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