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山赤无毛到无峰不绿 植树节回顾泰山绿化史

2020-03-12 16:2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12日讯(记者 周宁) 3月12日,在第42个植树节到来之际,泰山景区党工委书记亓利群、管委会主任王光锋等干部职工来到泰山景区桃花峪管理区犬房北侧山地,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植树节少了往日的热火朝天,但不变的是人们对绿色的追求,有人在家“云种树”,也有人外出到山坡植树。植树节,看着泰山满山的绿树,不禁让人回想起60多年前,泰山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场景。从古时繁茂的森林,到被大肆破坏成荒山,再到现在的绿满泰山,离不开一代代泰山人的努力。

  勿伐草木,历代帝王下诏保护泰山

  根据史料记载,在远古时期,泰山有着繁茂的森林,“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司马迁《史记》);“玉皇庙前,万松侍卫”(萧协中《泰山小吏》);拱北石前更是“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泰山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之地,因而历代统治者比较重视对泰山林木的保护。记者从泰山景区农林局了解到,秦始皇到泰山封禅的时候下令“勿伐草木”。唐玄宗封禅泰山时降旨:“近山十里禁止樵采”。宋真宗登封泰山时诏谕:“树当道者勿伐”。而汉代除了郡守管理泰山事务外,还设有山虞长管理庙宇、山林。汉代以后,朝廷一直设有管理泰山的专职岳令、庙令。

  据了解,泰山植被自唐代到宋、金、元,都因为有护持山林的诏令,原生植被保存应该是比较好的。而到了明代,泰山山林却遭到了破坏,“大概泰山松柏,明末为兵匪所伐存着盖寡”(赵新儒《泰山小史注》)。清代的时候,对泰山林木进行了大量补植,但1926-1946年国军,遍伐泰山上的古树,泰山又成了童山,可以说是“都云青未了,全山赤无毛”。明清以后至新中国建立前夕,由于人为的因素,泰山植被损失惨重,几乎变成了荒山秃岭,植被质量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限度。偌大的泰山仅在庵、观、寺庙周围及登山盘道两侧剩下残林3000亩,森林覆盖率不足2%。

  封山造林,泰山再现无峰不绿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泰山绿化,对国有荒山进行了大面积封山育林和人工绿化。1948年9月,鲁中南第一行署创建泰山林场。1950年,泰山封山造林列入华东十大工程之一。翌年,泰山行署命令封山造林,组织泰城干部、学生及各界群众上山植树。1956年,泰安县政府又组织万名青年开展植树活动。泰山林场职工和泰安的人民群众对绿化泰山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跻危崖,攀绝壁,饥餐煎饼,渴饮山泉。无法攀援的绝险之处,就用土包籽粒抛置的办法,让树种在悬崖裂缝中发芽成长。

  经过泰山人60多年的艰苦奋斗,泰山植被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恢复,最终形成了无峰不绿,有水皆清的自然景观,成为我国江北地区人工绿化最好的大山之一。

  据悉,近十年来,泰山林场大力推行“森林健康”理念,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了泰山森林的主导功能为生态服务功能,确立了培育健康风景林的工作目标,重点在营造有泰山特色的近自然森林、古树名木养护、有害生物防控、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与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工作。而为科学有序管理林场资源,泰山林场于1984年、2000年和2011年分别进行了三次编案工作,对林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目前,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活立木蓄积达90万m3。目前,泰山林场已成为融生产经营、教学实习、科研、科技推广示范、森林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公益型林场,植被覆盖率达到97%,森林覆盖率达到95.8%。

责任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