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泰山最美职工 | 马成东:扎根乡村执教27年 乐守清贫潜心育桃李

2021-06-08 10:13: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8日讯(记者 周宁 杨卓) 在鲁中宝地肥城南部偏远的半山区里,有一所小小的乡村初中。1994年,一位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怀着对教育行业的热爱来到了这里。从此,这片桃乡大地上又多了一名辛勤耕耘的园丁。

  此后的27个春夏秋冬,这位年轻人带着无数乡村学子追逐梦想,坚守着三尺讲台从未离开。他,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青春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的执着与情怀。他就是从泰安肥城市边院镇过村中学里走出来的全国优秀教师——马成东。

  留在这里 让更多孩子走出农村

  90年代的过村中学尽是一派落后的面貌:一口破旧的老钟和几排青砖瓦房,仅能容下几个班的学生;不知建于何年何月的校舍,水泥地面早已磨损成了瓦砾;没有玻璃阻拦,只有竖排木棍做分隔的窗户,到了冬天是异常的冷;屋顶的瓦亦是多有破损,一到夏天就漏的厉害……简陋的教学环境、匮乏的教育资源,鲜少有老师能够坚守在乡村教育的一线。

  “山区的执教环境必定是远不及城里的,但我本身也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深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易与艰辛。孩子们必须好好读书,走出偏远山村才能有出息。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就是希望能帮助孩子们考上好的学校,将来有出息了回报社会,加快农村的发展建设。”在看到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后,马成东决心留在这个小乡村。

  病痛缠身 三寸粉笔勾勒无限梦想

  站在讲台中央,用小小一支粉笔传授无尽的知识,这便是马成东的教学日常。在讲台上一站一天,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这对于马成东来说,却意味着煎熬。

  早在2007年春节后,马成东就患上了左下肢静脉血栓和强直性脊柱炎,手术后医生叫他回家休息半年。可刀口还没拆线,马成东就软磨硬泡缠着医生要求出了院,回家第二天,便又重返讲台。站的时间长了,他的左腿就涨得厉害,拧拧身子也疼得要命,走路更是困难。

  “学生们都劝我坐着上课,但我总感觉坐着不像一个老师,只有站着讲课才能把能量释放出来。”回忆着当时的情景,马成东告诉记者,“记得当时我要带毕业班的生物课,还是班主任。如果休息大半年不上班的话,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生物课都没人管了,这对孩子们的中考不利。”为此,尽管疼痛难耐,马成东也始终坚持站着教课,用粉笔勾勒出孩子们的梦想。

  病痛上的折磨从未压垮马成东对三尺讲台的热爱,作为老师,他爱着每一个学生,作为子女,他却一直心存遗憾愧疚不已。2009年马成东的父亲病重,他匆忙赶回菏泽老家看望。但为了中考在即的学生,仅在家待了三天,马成东便将父亲托付给了妹妹照顾,义无反顾的回了学校。几天后,马成东的父亲去世了,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成了他心中一生最大的遗憾。但爱的付出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一批批学生走出过村中学的大门,升入高一级学校,这让马成东得到了安慰和救赎。

  俯首为牛 潜心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在用心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马成东也在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近年来,马成东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2018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泰安市2018-2019学年度课程与教学先进个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6月“中国好人榜”等荣誉称号。作为一线教师,马成东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科素养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从不带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困生课上多提问,课下多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获。

  除却自我能力的提升,像马成东这样的教学能手,在学校同样起到了较好的传帮带作用。在他的影响下,学校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想要更多的孩子受到关爱与良好的教育,就必须培养更多优秀教师。”马成东告诉记者。

  从教27年来,马成东在学校一直担任初中生物的教学任务,目前还担任校教科室主任,负责校教科研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作为教科室主任,他把培养青年教师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帮助他们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就能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与关爱,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上有更大的进步与突破。”这样的理念,让他培养的年轻教师聂修凯、刘相稳、苏月、王文晶等人都成了行家里手。

  “教育是一份事业,教师就应该像老黄牛一样,拼上、豁上,倒也要倒在犁沟里。”这句话是乡村教师马成东的人生价值宣言,也是他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扎根乡村教育的27年,马成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为钟爱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在成就了一批批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收获了辛勤耕耘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责任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