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泰安频道 > 区县 > 正文

新泰市司法局新年谋篇开新局

2020-01-02 08:56: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2日讯 新年刚过,新泰市司法局早打算,早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基层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及时谋划新年司法行政工作,确保2020年司法行政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再上水平,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以强化依法行政为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加强指导压实责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压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责任;制定出台行政执法监督实施意见和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压实行政执法部门监督主体职责。二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备工作。修订《新泰市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做好党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营商环境、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确保全市政策文件合法有效、备案规范率、及时率达100%。三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制定《新泰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构建与纪委监委、编办、综合执法、行政审批等单位执法协调配合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效能;开展3期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监督人员、法制审核人员培训,不断强化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证件管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网上信息公示平台,规范行政处罚网上运行系统的使用,提高网上平台使用效率,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四是继续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推动行政复议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完善行政复议审理机制,依法按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提升行政复议公信力与权威性,从源头上防范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发生。

  以“两全”服务为依托,推进法律服务提档升级

  一是完善三大平台建设,推动“全时空”服务。规范实体、热线、网络于一体的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法律服务一站通、一线通、一网通。完善20个乡镇街道的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示范带动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设。畅通热线平台,搭建网络平台,保障群众拨通“148”热线电话,登录微信公众号,即可接受法律咨询、业务申请、办事预约、政务监督、投诉建议等一线式法律服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整合升级各类法律资源,推动“全业务”服务。组建法治宣讲、调解服务、法律顾问、社区矫正四大法律服务团队,保障人尽其才、事尽其功;延伸服务触角,实现全市村(居)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全覆盖,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效率,完成法律援助案件1500件;深化公证体制改革,推进公证领域“放管服”改革和“减证便民”工作;推进法律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专业律师,打造2—3个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律师所。制定《律师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市法律顾问协会、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服务中心的作用,为民营企业定期开展法治体检,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以提升调解实力为核心,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全面提升调解组织、调解队伍规模能力。在总结史正铭、老牛调解工作室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每个乡镇打造一个品牌调解室,培树申请孙村、大洛沟、新都、金岭湖、银河等5个泰安市级挂牌品牌调解室和曹申亭、李宗臣等百名模范调解员;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制度,全面提升工作能力与水平。二是突出访调对接和诉前调解。强化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加大律师化解矛盾纠纷考核力度;在人民法院设立诉前调解中心,在司法所设立调解对接中心,加大诉前调解力度;全面落实行政复议调解全过程制度,力争调解结案率不低于50%。三是推动“智慧调解”平台全面投入使用。充分应用好“智慧调解”系统,实现数据录入、信息采集、分析研判、监管督办、评估评价、统计汇总等系统功能的流程化、标准化,顺应智慧化调解工作趋势。四是加强重点时段、重点人员管控维稳工作。围绕全国“两会”、“三大攻坚战”、扫黑除恶等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发挥派驻干警监狱改造和教育矫治工作优势,健全衔接配合机制,强化信息技术监管,提高教育矫正质量,确保管理人员不违法,矫正对象不出事。

  以深化多元创新为动力,推进全面普法依法治理

  一是创新普法形式。探索推广“点单式”普法宣传方式,精准聚焦群众法律需求,编制“普法菜单”,配备专业对口“普法大厨”,通过精彩多元的普法活动完成“普法讲单”,深化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二是创新普法平台。在社区“普法驿站”试点基础上,以优中选优的原则继续推广建设,实现全市50%村居建成基层法治服务宣传平台与法律服务载体,真正打通“法治宣传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创新普法作品。顺应新媒体普法趋势,鼓励普法主体更多的创作普法微视频、普法动漫、普法曲艺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作品,提升普法产品创新水平。四是创新治理模式。完善法治乡镇(街道)、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标准,推动法治村(社区)和法治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建立20个“乡村法治文化示范基地”,持续推进秩序法治、文明德治、事务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建设,逐步破解乡村法治建设困境,形成乡村“善治”新格局。(通讯员 曹西伟)

责任编辑:张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