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泰安频道 > 区县 > 正文

泰山区邱家店镇:深挖地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3-11-01 17:17:4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1日讯 近年来,泰山区邱家店镇深度挖掘以石敢当文化、汶河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地名由来、讲好地名故事,做好地名外延,探索出了地名工作赋能乡村振兴的邱家店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追根溯源,探索地名由来,守护历史文脉

  一个地方自从有了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邱家店镇从古地名、老故事、旧遗迹入手,原汁原味保留地名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一是写好古地名。不同村庄的地名,显示了地名文化的特殊性。邱家店镇精准挖掘,分类分批分级开展古地名认定工作,对现存的古村落、古街巷、古遗址逐一寻访过筛,共考证清泉官庄、吴家巷等古村落9个,九省御道、龙泉老街等古街巷10条、石碑“汉明堂”、吴家庄“范氏祠堂”等古遗址16处,御道古石桥、三义阁、三官庙收录市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是讲好老故事。老地名传承“老故事”,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邱家店镇同步开展地名故事征集工作,通过入户拜访、街头聆听、查证资料等方式,聘请乡贤能人、专家学者参与修订,编撰北王庄村、徐家庄村等村史36部,整理青龙泉、观音柳、凤凰泉等故事传说23个,有效延展了地名文化脉络,丰厚了地名文化体系。

  三是复活旧遗迹。邱家店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下足“绣花”功夫,微改造复原龙泉老街,再现古色古香的民俗气息;复古泰山煎饼、老豆腐等传统饮食,重温戒不掉的童年味道;建成乡村记忆馆,置办织布机、条筐、耙子、马灯等老物件,唤醒内心深处的乡愁记忆。

  薪火相传,传递地名文化,赓续家国情怀

  对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宣传,有利于地方文化的永续发展。邱家店镇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新地赋名、代代相传、文化传承三大工程,持续散发地名文化的推力与拉力。

  一是实施新地赋名工程。为避免“有地无名”“有名无标”问题,邱家店镇依托“善治理”网格体系,突出历史性、地域性、人文性,定期会商新建道路街巷、公共设施地名赋名事宜,先后赋名泰山八景、埠阳八观、怀芳厅、观汶厅等新建景观30处,恢复静封路、清泉桥等千年地名,充分展现区域历史文化特色。

  二是实施代代相传工程。邱家店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多与地名绑定,形成了以地名为载体的汶水文化、石敢当文化。为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邱家店镇大力培植“一叶知邱”工作品牌,走好全民教育、百岁老人讲回忆、小手牵大手等“活态传承”路径,用好微视频、抖音等自媒体,讲好张公渡清正廉洁、孙姓大儒捐资修桥等乡土故事,有效助推“和善和美”邱家店建设。

  三是实施非遗焕新工程。把地名作为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重要推手,定期开展地名文化资源分析研判,挖“地”现“遗”,发掘徐家庄木版年画、刘家疃玻璃画、李家庄根雕、官庄葫芦烙画等非遗资源,嫁接“山东手造”丰富非遗产品架构,推动非遗以全新面貌回归生活,再现非遗光彩。

  创新融合,探索地名品牌,培育新生内涵

  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邱家店镇创新推动地名与文旅、教学研、土特产融合共进,极大提升新时代地名文化的格局与内涵。

  一是与文旅相融合。解锁沿汶河区位密码,放大地名文化优势效应,巧用汶水文化、石敢当文化资源,以宝泰隆地下大裂谷、泰山国际花木城等为核心,串联泰山泉乡王林坡、老家味道中郭庄、民俗风情埠阳庄、泰山手造徐家庄等地名节点,推出“看地名、赏花木、游汶河、体验汶水人家”特色体验,积极融入“泰山·汶水·圣人”文旅联盟,每年吸引游客超60万。

  二是与教学研相融合。主动结盟驻泰高校力量,积极对接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众禾研学等团队,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推动地名文化教育纳入研学课程,设计《爱上新山村》系列研学课程2套,导学教案示范3套,得到师生高度认可。

  三是与土特产相融合。围绕“泰好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足文章,打造以地名为独特标识的“一村一品”,推广贝贝南瓜、奥特良种奶牛等特色农产品,提升埠阳庄桑叶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名度,树好王林坡“品大樱桃 中状元郎”、姚家坡村“神山针织”等优品系列,培育一批针织专业村、木器加工村、果蔬采摘村、花卉苗木村、乡村旅游村,让规范完善的地名承载农产品公共品牌。

  做好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邱家店镇将乘势而上,创新举措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和管理,赓续地名文化脉络,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把厚重的地名资源转化为全域振兴、先行共富的强劲动能。(通讯员 王合倩)

责任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