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泰安”故事汇(第三十八期)
鲁网3月20日讯 如果说灯火辉煌与车水马龙象征着一座城市的观感,那么爱心与责任则彰显了一座城市的质感。在泰安这座美丽而有温度的城市,越来越多的爱心市民用自己的赤诚热血点亮生的希望,传递爱的力量。
在各个爱心献血点上,每天都有新的朋友、新的故事、新的感动。泰安市中心血站将通过这一个个温暖、质朴、美好的献血小故事,展示这些献血救人的“草根”英雄的美好瞬间和高光时刻。
脚手架上的生命守护者 张维禹
在城市的建设浪潮中,农民工群体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城市添砖加瓦,用朴实的心灵为社会传递温暖。每天辛苦忙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的农民工张维禹,用12年时光捐献了7400毫升热血,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18次献血记录中,其中就有13次是刚下工地便直奔流动献血点。“平时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是一想到我的血能救一条命,再累都值。”这位城市建设者抹去额角的汗珠,在献血证上刻下了最质朴的烙印。(万达献血屋 供稿)
万达献血屋 张维禹
血脉相连的家族勋章 房业铜一家
在停放在岱岳区马庄镇的流动献血车上,房业铜带着妻儿和儿媳妇,完成了特殊的家庭学雷锋仪式——全家四口一起献血。从父母偶然接触无偿献血的爱心启蒙,到儿子儿媳主动接棒延续,四本鲜红的献血证,见证着血脉传承的温度。“现在家里的亲戚们,也开始受我们的影响,加入到献血者的队伍了,我们家的爱心队伍会越来越壮大。”房业铜骄傲地说,正如他们曾用热血浇灌的树苗终成林荫。(3号献血车 供稿)
3号车 房业铜一家
学雷锋月完成首秀 张峰
春光明媚的3月,张峰途经邱家店镇时与流动献血车不期而遇。这个曾在心底埋藏多年的愿望终于生根发芽,经过体检合格后,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臂,捐献了400毫升热血完成了生命曙光的传递。“成为一名光荣的无偿献血者,这个念头埋在心里好久了”,完成首次献血的张峰目光灼灼,“正好恰逢学雷锋月,完成自己的心愿。就明白了那句话,献血无须洪荒之力,原来只需小小勇气,我会一直坚持下去。”(2号献血车 供稿)
2号车 张峰
32次热血奔赴 张岩
3月9日,中化泰安地质勘查院的张岩完成了第32次献血壮举。坚持献血十余年间,这位地质工作者如同勘探矿脉般执着准时地奔赴献血点,累计献血12800毫升,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只要想到每次献血就能挽救一个生命,甚至能挽救一个家庭,就觉得特别有意义。”他轻抚着一本本鲜红的献血证,这是自己尤为珍视的热血印记。(4号献血车 供稿)
4号车 张岩
热血挥毫皆丹青 赵德伟
家住肥城市老城镇的书法爱好者赵德伟,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的同时,也用热血在生命长卷里书写大爱。3月8日,他再次献出400毫升热血,累计献血量已达4000毫升。当血站工作人员向他表示敬意的时候,他笑着说:“书法讲究刚柔并济,献血更需持之以恒”长久以来,在他的笔锋流转间,已将雷锋精神刻入血脉。(5号献血车 供稿)
5号车 赵德伟
热血伉俪的爱心密码 孙丽 宋红兵
3月9日,孙丽、宋红兵再次走上了肥城市王瓜店镇的流动献血车。据了解,孙丽是从2013年开始献血的,如今累计献血4400毫升。宋红兵更是19次献血7400毫升。献血车上,护士们夸他们夫妻俩特别有爱心,孙丽笑着说:“两口子一起献血,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宋红兵也点头表示赞同:“一个人献血有点孤单,夫妻俩携手才更有爱,这也是我们的爱心密码”,他们相视而笑,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6号献血车 供稿)
6号车 孙丽和宋红兵
青春热血的成长印记 朱进生
从大学校园到社会职场,朱进生用2200毫升热血丈量着自己的成长轨迹。2月14日,这位热血青年在东湖路献血屋完成自己的第7次献血,威海、郑州、泰安三地的献血记录串联成独特的人生轨迹。“每次挽袖献血都是对生命的承诺,也是自己在公益道路上不断前行的记录”,他自豪地展示着盖着7次印章的献血证,那是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热血勋章。(东湖路献血屋 供稿)
东湖路献血屋 朱进生
欢迎有故事的爱心献血者和爱心团体在献血时,联系血源科工作人员拍照留念,讲述您的热血奉献故事,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并积极参与献血公益事业。(通讯员 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