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无忧,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你们可帮了俺大忙,这下原合作社成员领取失业金就没有身份问题了!”近日,办完退社业务的合作社成员王先生在肥城市仪阳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窗口激动地说。这声朴实的感谢,正是当地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生动缩影。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为法定农民专业合作的退社、入社备案登记期。实际情况中,合作社成员的退社需求常常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比如,有的成员因年龄偏大、身体不便,需要申请公益性岗位;有的成员考入编制岗位,要调整劳动关系;还有的成员为了申领失业金,急需办理相关手续。群众的诉求丰富多样且十分紧迫。
工作人员介绍,当地立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际,秉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以帮代办服务为有力抓手,通过三项举措实现“一次办好”,全力确保成员能够“进退无忧”。
流程前置,服务“走在需求前”。针对备案登记时效性强、材料复杂的痛点,当地积极主动靠前服务。提前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备案公告,清晰明确时间节点与材料清单,做到政策早告知;梳理合作社登记材料模板,制定“一次性告知书”,防止群众反复跑腿,实现材料早准备;组织窗口人员开展合作社业务知识专题学习,保证能够精准解答政策、高效指导操作,达成人员早培训。
服务下沉,“桃小美”上门解民忧。当地依托村级“桃小美”帮办代办队伍,构建“街道—村”两级联动服务网。代办员走村串户,向群众宣讲退社流程、权益保障等政策,消除群众心中的疑虑,做到政策入户讲;为行动不便的成员提供材料整理、电子签名指导等上门服务,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实现材料帮代收;设立合作社业务咨询专线,确保疑难问题“随时问、即时答”,做到问题实时答。
认证多选,线上线下“全畅通”。针对成员实名认证难题,创新推行“三办”模式。当地优先引导成员使用“爱山东”App完成电子签名,10分钟即可在线提交,实现数据赋能“线上办”;街道便民大厅设置专窗,提供材料核验、现场认证“一站式”服务,让成员可以就近选择“现场办”;对于重病、高龄等特殊群体,由帮办员携带设备上门认证,实现服务“零距离”,做到特事特办“上门办”。
“合作社备案登记有期限,但为民服务无界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延伸帮代办服务场景,探索“智能预审”“无感办理”等数字化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暖心办”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