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泰安频道 > 房产 > 正文

老故事新传说 回望百年民国里的建筑美学

2021-09-14 12:04: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14日讯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或许正如梁思成所言,一座建筑更能见证一个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它不仅仅是建筑,亦是文明、文化的见证和传承。

  民国时期的洋房保留了中国的传统风格,然后又有一些西方国家建筑的味道,鉴证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特写

  三五层小楼,围合的花园,是民国时期上层人士钟爱的居住方式。那时,洋房不仅是一幢建筑,也是居者身份的象征。

  一生只爱旗袍和洋房的张爱玲,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上海常德路195号“爱丁堡”洋房里;一栋中西合璧的小洋房里记载着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浪漫;上海淮海中路1843号的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里,演绎着宋庆龄爱情佳话,更记录着一段家国兴衰的往事。

  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中如今仍有许多经典老洋房,刻录着那段黄金时代的传奇故事。

  走进时光里的洋房故事,不止温故,更是知新,将一份特殊年代的经典美学延续下来,在与民国名人相同的审美下,懂得温存在空间里的余生岁月。

  当代的美学凝练

  传承百年的民国风洋房,是对当代精致人文生活的向往。

  随着建筑形态的发展,中国建筑不断融合世界文化,蓝城率先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探索落地为实,在全国各地营造一批民国风建筑范本,将中国建筑的形态变迁推至新阶段,正如宋卫平所言:“我们要用建筑,为中国的城市补一堂欠了一百年的课。”

  2012年,宋卫平怀一心善念,亲手规划了第一个退休颐养小镇——乌镇雅园,并将学院式养老做到了极致,颐乐学院、酒店、医院、商业配套等,围着白马湖层层展开,其中一幢幢民国风的小洋房,在坊廊重叠中,隐约可见,成为“休闲生活场景营造师”笔下著作的开篇。

  一股“民国审美”风随之而来——处于余姚文教厚壤之上,蓝城·明庐以“公馆”命名洋房产品,汲取民国百年建筑形制,青瓦屋顶,素色墙体,作为老城心最后的留白风骨,像是古董铺子里的优雅文物,打破了中式与现代的“墙”;

  龙坞茶镇的茗春苑,生来就为西湖群山怀抱,置身万亩茶园之中。整个小镇的开发风貌,是地道的民国中式审美,加上高溢价能力,极具收藏价值,成为龙坞的潜力作品,建成后将成为西湖边第三大“民国风建筑集群”;

  北京桃李春风的民国风洋房,拥有和别墅区相媲美的低密度布局,既承载了都市人对美好生活向往,又深度整合教育、医疗、养老、园区服务等跨界资源,成为北京理想人居新的“心头好”。

  从纯正中式到新中式,再到如今的民国风建筑,用当代语言重构的新国风美学,已然成为国人生活空间的标杆与典范。从早期乌镇雅园立面探索,到后来的蓝城小镇运用坡屋顶、中轴对称等营造规制,蓝城以先行者的身姿不断引领中国建筑美学潮流的探索,让国学建筑焕发出新的美学活力与人文温度。

  作为蓝城多年匠心打磨而成的建筑范式——民国风洋房,可以说是建筑史上里程碑式坐标。而蓝城盛华郡安里,一曲民国风,将横跨百年的经典建筑文思与当代建筑技艺完美勾兑,对泰安这座城市来说,无疑更具开拓性意义。

  一座城的历史与未来皆于精神文化围合之地焕发新姿,如今的国山厚壤之上,将这片始终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城市,填补一页时代的美学空白。

  国山下的民国情怀

  对土地的眷恋,是难以割舍的乡愁;对未来的想象,则是内心情怀的回响。蓝城·盛华郡安里民国风洋房,深谙民国名家的居住信仰,将或优雅、或华丽、或清幽的生活重现,一处泰安名门雅仕的精神原乡就此而成。

  蓝城·盛华郡安里洋房在传统的民国风建筑在造型上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同时结合西方古典主义的风格,复现当代的民国生活美学。

  沉稳大气的灰色坡屋顶,屋脊直上青天,青瓦叠叠,铭刻着时间与历史,一撇一捺呼应泰山的脉络,成为与山对话的笔法。

  采用三段式结构,借鉴传统中式建筑,并提炼出具有民国风的柱头、阑额、雀替等元素符号;在台基增加了回纹装饰,细节之中将民国建筑神韵娓娓道来。

  一脉国山下,百年经典由此承续,民国风不再仅是一种风格,而是赋予真正懂得生活之人的全新生活方式,经典的美学、历史的延续,蓝城·盛华郡安里民国风洋房,将为这片悠久的土地描绘追寻已久的生活艺术。

项目效果图

 
责任编辑: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