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 > 泰安频道 > 精彩专题 > 泰安地标 > 我与祖国共成长 > 正文

执灯寻匠影 追寻泰山皮影辉煌背后的“工匠精神”

2019-09-27 17:0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泰山皮影发源于六百年前,以六百年的时间浇灌一种技艺、树立一种品牌,依靠的首先是泰山皮影艺人炽热的匠情。

  鲁网9月27日讯 泰山皮影发源于六百年前,以六百年的时间浇灌一种技艺、树立一种品牌,依靠的首先是泰山皮影艺人炽热的匠情。

  解放前他们带着油罐子、水壶、为谋生走街赶场;解放后他们吊着马灯,为歌颂新生活创作奔忙;六十年代他们挂着汽灯,为冲破阻碍手苦守祖业;七八十年代他们借着白炽灯,为锤炼艺术不舍昼夜;九十年代他们换上现代灯,为传承大业风雨兼程。筚路蓝缕的是创业维艰,更是心路坎坷。

  艺术家们的匠情突出体现在皮影制作过程的精益求精中。在皮影艺术馆里,皮影制作艺人张老先生,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丝不苟地持着刻刀,一笔一划地去勾勒手中透亮皮影,由易入难地描绘出心中最美的图样,几缕阳光从窗棂透了进来,照在青黄透亮的皮影上,时间仿佛凝固在了昨天。张老这样的匠人,持之以恒地将艺术融入生命,这大概就是他的匠情所在吧。

  匠艺——泰山皮影发展之基

  泰山皮影的匠艺突出体现在表演过程的身心投入中。泰山皮影第八代传人,泰山皮影第六代传人范正安老先生的外孙女朱玉馨介绍:“我们泰山皮影不仅和其他艺术不同,还与其他流派的皮影不同,其他皮影有一个行规是‘七紧八松九消停’,而泰山皮影人称‘十不闲’:‘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锤儿’,说是一人胜过千军万马也不为过。”

  团队成员的表演《江南style》的体验则有不同,两个人四只手,控制两个皮影人物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其间几次惹得观众哄堂大笑:马是一匹只会移动不会奔跑的木马,鸟叔也变成了一个只会动头四肢僵硬的人,足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不是空穴来风。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传承者变成了年轻人,工具变得更专业,场地也变得更气派,戏目变得更花哨。但泰山皮影的根基没有变,依然是质朴的表演,淳朴的腔调,和满满的热忱,这也许就是600年泰山皮影发展至精的匠艺。

  匠心——泰山皮影创新之钥

  作为一门传统文化,泰山皮影不断改革创新,既努力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断在当代大众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这背后凝聚着一代代泰山皮影艺术传人独具的匠心。

  “来者何人?俺乃泰山石敢当!胆大的妖狼,竟敢在泰山上拦路吃人,俺岂能容你!”一阵热闹的锣鼓声,配上非遗传承人的绝活,一场妙趣横生、音影传神的皮影戏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出其不意的包袱夹杂着别具风味的泰安方言,石敢当这一皮影形象惩恶扬善、为民除害,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秉持和传承的良好品质。

  多好看的皮影啊,多迷人的故事啊。这场戏仿佛让我回溯远古,那时天地混沌,那时有开天的盘古,有逐日的夸父;有倔强的精卫;有刚正的石敢当。六百年前,匠人们只有油灯,只有幕布,风餐露宿却也一如始终;现在我们有手机,有网络,精神却远远没有那么富足。我们一边享受着快餐文化与精妙绝伦的动画片,一边自怨自艾慨叹生活无趣,却无法寻其根源。

  泰山皮影第六代传人范正安老先生把泰山皮影戏演进了联合国,震惊世界;在国际木偶艺术周上,范正安先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同台竞技,一场泰山皮影赢得满堂喝彩,得到了国际各界的认可和赞誉。在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的艰苦努力下,泰山皮影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却从未褪色,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瑰宝不仅没有因为外国动画影视作品的冲击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受欢迎。(本网记者综合于中国手艺网、执灯寻匠影团队报道)


初审编辑:张明振
分享到:
./W02019092762631032278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