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泰安频道 > 区县 > 正文

山东肥城:“五线”编织“一张网” “心手”相牵“向未来”

2022-03-17 09:2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如何在五年过渡期内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使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各级乡村振兴系统共同面临的新课题。肥城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五线工作法”,构筑起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网。

  鲁网3月17日讯(记者 张明振 通讯员 纪宗玉 伊宪振)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泰安肥城市紧紧围绕中央“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四个不摘”的指示要求和省市工作部署,积极顺应脱贫攻坚工作历史性转移,深入做好巩固、衔接、拓展文章,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五线工作法”。
  “精准”第一线——动态监测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是过渡期首要职责、底线任务。
  肥城市位于山东中部,总人口98.5万,其中农村人口48.5万人。如何在庞大的近50万人群中,精准发现新增低保特困临时救助、重度残疾、医疗花费个人自付5000元以上、分散供养失能半失能人群及突发意外家庭等边缘易致贫群体中的帮扶对象,工作难度毋庸赘述。肥城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 “四不摘”要求,创新出台了《关于依托扶贫大数据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工作方案》,对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定期核查,动态清零。借助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和“桃都慧农”数字平台,建立国家系统反馈、行业部门数据比对、基层干部排查、农户自主申请、信访信息处置相结合的“1+5”监测预警机制,对农村人口特别是上述五类群体进行了全面排查,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目前,4247户8518人脱贫享受政策户持续巩固提升,29户80人纳入监测帮扶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政策,确保了不让一户一人掉队。
  “蓄能”第二线——发展支撑
  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支撑。
  肥城市从资金、项目两方面入手,为支撑乡村发展构建强力保障。一方面,统筹资金上好项目。自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7798万元,建设项目496个。其中,脱贫攻坚期投入资金14061万元,建设产业扶贫项目238个,产业项目累计实现收益约3744.2万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212个,投入资金3737万元,极大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2021年,边院镇根据农田流转率较高的特点和优势,实施姜堂村粮食烘干厂项目,整合6个村资金110万元,建设有占地面积1000余平米粮食烘干厂一处,并购置部分干燥机等设备6台。该项目建成后采取对外租赁的方式进行运营,2021年下半年服务周边镇村夏粮、秋粮烘干加工660吨,有效解决了阴雨天粮食发霉、晾晒问题。同时,利用项目收益精准帮扶99名脱贫群众每年增收300元左右,增加链接村集体收入6万余元。
  另一方面,抓实项目全程管理。严格落实“四权分置”要求,产业项目一律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纳入“三资”管理平台的扶贫项目一律界定为村级集体资产,确保集体扶贫资产、收入不流失。加大调查研究,实行现场办公,对制约项目发展的土地、环保、资金、人力等要素问题,靠上搞协调、当好“店小二”,打通中梗阻、实现快建设。同时,从立项、审批、招投标等环节,严格把关,卡死时间节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项目规范实施,稳步推进。
  “兜底”第三线——政策保障
  政策保障是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平稳衔接、过渡的关键。针对动态监测中的弱势群体,肥城市坚持筑牢“少、壮、残、病、老”特困群体救助“五张网”,打好社会帮扶“组合拳”。突出抓好教体、住建、卫健、医保、水利、民政等行业部门9大类32项行业政策的跟踪落实,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实现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重点脱贫人群的分类帮扶,坚决将责任压实、使政策落地。

  探索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护相结合的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使失能家庭告别“护理辛劳”“经济窘境” ,为肥城人民构建了又一道民生保障。今年91岁高龄的张风珍老人,三年前因患阿尔兹海默症而卧床,需要24小时专人护理,而每个月上千元的护工费用和500元的医疗费用给老人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自从享受居民长期护理险以来,每个月有450块钱的护理费,对我们家庭来说是很大的帮助。 ”张风珍老人儿子王民说。目前,肥城市财政已拨付资金300余万元,2000余人享受保险待遇。
  探索特困人员照护服务新路径,统筹783万元分散供养照护资金,在全市推行分散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服务改革,配备130余名“桃仙子”服务人员,按照全自理、半失能、全失能服务套餐标准,按时上门对3100余名分散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节日关怀、精神慰藉等服务,改变了原来发钱没服务、服务无标准、效果无监管的弊端。

  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打造“肥城安薪岗”服务品牌,不断探索城乡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的“肥城路径”。目前,全市2172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人口实现稳定务工。
  创新建立“1+N”代办帮困服务体系,由一支代办帮办服务队伍为脱贫户按需代办帮困;大力推广“齐鲁富民贷”,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金融活水;建立行业政策定期调度会商分析机制,对纳入政策管理库的27个行业部门、85项政策逐一会审,应留尽留,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完善纾困解难的“政策包”,不搞一刀切,不踩急刹车。  
  同时,通过产业链增收、增设公益岗位、享受项目分红等多种举措补齐“木桶最短板”,让每位脱贫群众,既能防止返贫,又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坚定”第四线——党政责任
  肥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最硬民生工程、最重情感事业,在全市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根钉子钉到底。
  作为“第一议题”,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结合,一体学习、一体贯彻、一体落实。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结合中央省市要求,制定出台了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明确了4个方面18条具体政策举措,作为过渡时期行动指南。继续推行机关干部包村联户和村级帮扶联络员制度,厘清职责,砸实责任,完善 “网格化”包保责任体系;抓好村两委换届和干部培训,夯实基层组织工作基础;继续选派第五轮市派第一书记19名,县派第一书记133名,驻村工作队队员11名驻村帮扶,发挥指导帮带和尖兵作用,彻底打通帮扶贫困群众“最后一毫米”。
  “箍紧”第五线——纪律约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做好 “三农”工作的另一底线。具体到肥城,就是在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绝不让一人掉队。
  肥城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有解思维,持续开展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用整治保障实效,以追责倒逼履责。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底线意识。定期开展主题学习日、先进事迹报告会、廉政教育图文展等活动,组织帮扶干部对上级政策、各地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集中学习探讨,全方位、多方式教育灌输和警示,锻造帮扶干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清廉自守的优良作风,确保帮扶政策一点一滴都不打折,衔接资金一分一厘都不乱花,纪律底线一丝一毫都不触碰。二是筑牢制度防线,强化整改落实。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纳入《肥城市镇街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实施细则》,设定指标、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年度考核等次评定、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不定期召开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推进会,以PPT、暗访视频等形式直指问题、亮短揭丑。三是严格监督执纪,强化追责问责。纪委、审计、巡察等部门联合行动,跟踪介入,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对在巩固衔接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党员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免职的免职,督促各级各部门、镇村等责任主体履职尽责。
  笃行实践“五线工作法”,目前,肥城市76个省市级贫困村、69个省市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基础工作全面提升;脱贫享受政策群众收入持续增长。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肥城市将以更高标准、更强举措、更硬作风,着重抓好“一个确保”,就是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个不变”,就是落实中央“四个不摘”要求、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始终不变。“三篇文章”,就是继续深入做好巩固、衔接、拓展“三篇文章”。“四个重点”,就是抓牢防止返贫监测、抓细政策落实、抓实产业项目运营管理、抓严资金管理。“五个强化”,就是强化领导力量、强化干部帮扶、强化督导指导、强化绩效评价、强化严肃问责,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张斌